臨近中秋,廣東人又想起了節(jié)宴吃雞的習俗。然而,今年老廣有了一個“不得不接受”的新名詞——生鮮雞。
5月,廣州4片區(qū)開始生鮮雞試點,實施家禽集中屠宰、集中配送、冰鮮上市的模式。7月,佛山禪城除南莊以外的農貿市場取消活禽交易,試點生鮮雞,實施家禽“集中屠宰、統(tǒng)一配送、生鮮上市”。
廣佛兩地雞市買賣漸入“地上”“地下”兩重天。“生鮮”和“私宰”并存,一方面考驗著供應商、批發(fā)商和零售商改變生產方式的資本和能力,另一方面,挑戰(zhàn)著市民長久以來的飲食傳統(tǒng)。
生鮮雞銷售難
7月30日晚,走訪了佛山唯一具備“三證一標”的生鮮雞屠宰配送企業(yè)——桂江家禽屠宰廠。
23時多,該廠車間主任周憲明和手下就已經到崗,清閑地在車間外等候送來的毛雞。
周憲明介紹,一條生產線每小時可制作2000只生鮮雞,“三條生鮮雞生產線開足馬力的話,日產量可以超過10萬只,能滿足整個佛山市場,但目前銷售量這么低,再多的產量也是白搭”。
屠宰廠副廠長許柱光說,生鮮雞制度實施前,廠里到禪城各市場做調查,禪城日銷售活雞的數(shù)量達五六萬只,“但7月1日實施生鮮雞供應后,禪城在該廠的生鮮雞日均下單量僅1000只左右。最少的時候,一輛車僅配送37只雞,連油費都不夠”。
早上7時,禪城區(qū)同濟市場只有兩個檔口從桂江家禽屠宰廠“入貨”,一共才進了6只生鮮雞和4只鴨。一檔主直言:“生鮮雞從屠宰到配送時間過長,市民怕不新鮮,很少‘幫襯’。”
私宰雞生意旺
佛山林姨一家對吃雞很講究,每周至少有兩頓飯缺不了雞。佛山剛開展生鮮雞試點時,林姨很郁悶,“沒有現(xiàn)宰的新鮮雞作為材料,做出來的菜色大不如前”。
一周后,林姨發(fā)現(xiàn)常去的禪城區(qū)華安市場有“新鮮雞”供應,相熟的雞檔告訴她稍等幾分鐘就有“現(xiàn)宰活雞”。林姨說:“雖沒有現(xiàn)場看著雞檔殺雞,但雞摸上去還是熱的,雞血還在流。”
8月24日下午,在禪城區(qū)普君市場外的活禽一條巷看到,活雞又“重出江湖”。7月初才清理過的巷道兩邊,雞籠一字排開,七八個檔主抓著活雞現(xiàn)宰現(xiàn)賣。“靚仔買雞嗎?新鮮雞,16元一斤。”檔主向路過的市民招攬生意。
不少市民被活雞吸引而來,生意好的時候,還要排隊購買,不到一小時,就有好幾個雞籠售空。反觀市場內的生鮮雞檔,生意冷淡,檔主抱怨:“外面毛雞生意天天火爆,我們成了擺設。”
而與禪城相鄰的桂城,活雞市場也比原來更旺了。桂城東二新村市場的檔主告訴記者,有些禪城居民舍近求遠,下班跑到桂城來買活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