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關于征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調味面制品》等4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醞釀已久的辣條國家標準進入“落地”準備階段。據報道,過去辣條屢上食藥監(jiān)局抽檢黑榜,食品添加劑不合格、菌落總數超標和霉菌超標是主要原因。《征求意見稿》強調,對于辣條常見的“大刀肉”等類似肉類食品名稱的標注,應標明產品真實屬性“調味面制品”,并嚴格執(zhí)行相關標準。
“辣條”本身就是網絡段子中的常見素材,此番辣條國標征求意見的出臺,照例又是引發(fā)了好一陣戲謔調侃。諸如“嚇得我趕緊吃一包辣條壓壓驚”之類的揶揄,很大程度上表明,公眾似乎并沒有將此事太當回事,更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但實際上,辣條行業(yè)已坐擁500億元的產值規(guī)模,若是沒有國家標準的約束,如此之巨的市場繼續(xù)野蠻發(fā)展下去,其沉重后果,終將讓我們笑不出來。
此前,針對辣條多采取屬地管理模式,各地執(zhí)行著不同的地方標準,并屢屢出現了要求不一、相互“打架”的情況。誠如業(yè)內人士所指出的,辣條產品品類發(fā)展時間短、標準建設滯后,這是造成過往亂象的一大根本原因。而時至今日,隨著整個市場的發(fā)展壯大,隨著大量執(zhí)法樣本和執(zhí)法經驗的積累,制定辣條國標的時機已然成熟。將辣條單列為一類專門的食品門類,并就水分、添加劑、指示菌等各項指標具體限定,這是辣條最終成為安全化、規(guī)范化商品的必然一步。
事實上,就技術層面而言,制定辣條國標并沒有太多難度可言,既有的方便食品國家標準、糕點類食品國家標準等等,都能提供相當有益的參照。并且,辣條作為一類簡單加工的調味面制品,其本身的生產工藝、成品構成及其衛(wèi)生學特征也并不復雜。這些因素都決定了,辣條國家標準應當很容易就達成共識?;蛟S,制定國標從來不是難事,真正存疑的,還是能否確保標準落地并得到嚴格執(zhí)行?
從某種意義上說,辣條并不同于普通食品,其既是素來被人詬病的“五毛食品”,又是人氣爆棚的“網紅零食”。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追逐時尚的年輕人,他們對于辣條的消費,往往并不是一個理性決策的過程,而充滿著太多的隨意性、隨機性。而與此同時,過去很大時間,辣條產業(yè)都呈現出小、散、亂的格局,大量來路不明的小工廠、小作坊充斥市場……種種因素綜合作用下,注定了辣條行業(yè)自身優(yōu)勝劣汰進程,要遠比其他領域來得慢。鑒于此,以國標出臺為標志的行政引導,更是顯得尤為重要。
制定專門的辣條國家標準,以此來提升全行業(yè)的準入門檻,持續(xù)提升市場集中度,這是實現源頭治理的根本路徑。也只有經歷過這個系統清理的過程之后,辣條才能真正成為沒有隱患的人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