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農業(yè)部確定西寧市湟源縣、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為糧改飼試點縣。兩年多來,省農牧廳將此項工作列入重點改革臺賬,作為農牧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加強領導,強化措施,營造氛圍,全力推動,糧改飼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省農牧廳總畜牧師王會林介紹,通過兩年的實踐,證明糧改飼政策順應了青海省農牧業(yè)發(fā)展的新形勢,有力拉動了種植業(yè)結構調整和畜牧業(yè)節(jié)本提質增效,實現了種養(yǎng)雙贏,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深受各地和農牧民歡迎,并取得四方面的顯著成效。
——促進生態(tài)改善。糧改飼人工飼草基地建設緩解了天然草場放牧壓力,遏制了天然草場生態(tài)惡化。三縣天然草原產草量由原來的190.5公斤/畝提高到了253.17公斤/畝以上,草原植被覆蓋度由65%提高到了85.28%以上。飼草青貯大幅減少秸稈焚燒粉塵對環(huán)境的污染。同時,飼草過腹轉化還田,用于青貯飼料種植,減少化肥用量40%以上。
——促進種養(yǎng)循環(huán)。以糧改飼為推手,種養(yǎng)結合、草畜聯動的“草—養(yǎng)—肥—草”的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基本形成。扶持3縣68家大中型規(guī)模養(yǎng)殖場開展了糞污資源化利用配套設施建設,建成大型有機肥加工廠4家。通過2年試點建設,低產田為主的傳統(tǒng)“糧、經”二元結構模式,逐步調整成“糧、經、飼”三元結構。3縣種植結構由2014年的48:46:6調整為2016年的41:45:10。
——促進增產增效。據調查,原年產奶6噸左右的奶牛飼喂青貯玉米后,日均產奶量增加3公斤。肉牛飼喂青貯玉米后,日增重提高約0.4公斤,出欄時間縮短30天以上,飼料成本降低900元左右。肉羊飼喂青貯玉米后,飼料成本降低40元左右。
——促進群眾增收。三縣糧改飼試點共流轉土地30多萬畝,流轉收入約1200萬元。被解放勞動力通過再就業(yè)增加工資性收入6000萬元。尤其農戶通過種植燕麥等優(yōu)質飼草,每畝凈收益497.5元,比種植油菜畝均收入高308.25元,飼草種植結構調整促進增收效果顯著。
據了解,自2015年3個縣啟動糧改飼試點以來,飼草總種植面積達到44.6萬畝,占3縣耕地總面積的25%以上,集中連片達到15萬畝,燕(黑)麥等優(yōu)質飼草總產量達73萬噸,項目青貯飼草45萬噸。2016年,3縣飼草總種植面積達到52.6萬畝,比上年增8萬畝,比試點前增加約22萬畝。集中連片達到18萬畝,比上年增3萬畝,優(yōu)質飼草總產量達101萬噸,比上年增28萬噸,比試點前增加約40多噸。項目青貯45.1萬噸,帶動青貯飼草總量達47.67萬噸、青干草產品21.23萬噸(折63.69萬噸鮮草),均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兩年來,3縣新購牧草機械100多臺套、總擁有量達4500臺(套)。新建青貯設施9萬立方米。2016年新購200多臺套(其中百萬元以上大型進口機械3臺)、總擁有量達5000多臺(套),機械化作業(yè)面積達到14萬畝。新建青貯設施11.8萬立方米,累計建成青貯窖30.71萬立方米,有力助推了機械化耕作收貯,有效提升了青貯能力。
王會林說,自糧改飼試點啟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將此項工作納入省委重點改革任務之一。不僅制定出臺了省縣兩個層面、多部門參與的《青海省糧改飼發(fā)展草食畜牧業(yè)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和3個縣級《實施方案》,明確項目實施主體、補貼環(huán)節(jié)、補助標準、測算方法、補助方式,制定績效考核評價體系。還成立了省農牧廳和省財政廳為主導的省級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考評組、縣級人民政府主導和相關部門參與的縣級領導小組,形成省級監(jiān)督指導、縣級落實推進的工作機制。制定績效考評制度,建立縣級自查考評、州縣聯合自查考評、省州聯合考評與驗收的績效考評制度。
同時,建立了黑名單制度,將“不按協議收購、銷售青貯飼草,不按時支付青貯飼草購置款,不按期償還金融部門貸款的合作社、企業(yè)和個人,惡意抬高飼草及飼草產品價格的合作社、企業(yè)和個人”列入黑名單。特別是建立了以縣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草原站人員為責任主體的糧改飼補貼發(fā)放工作組,逐場逐戶進行核查驗收,緊扣飼草青貯這個環(huán)節(jié)發(fā)放補貼,確保資金使用方向的正確性,防止了截留、挪用和套用資金現象發(fā)生。
為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的積極性,全省強化宣傳,依托《青海日報》、青海電視臺、青海廣播電臺和市(州)縣兩級地方電視臺、市州黨報、微信平臺等,多形式、多層次廣泛宣傳糧改飼試點工作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補貼措施等,營造了社會廣泛參與推進試點工作的良好氛圍。
試點中,省農牧廳組織3個試點縣相互開展現場交流,互學互鑒,解決了3縣進度不一的問題;召開省級現場觀摩會,取長補短,推動試點工作有序健康開展。
目前,3個試點縣共舉辦糧改飼專業(yè)知識培訓班18期,培訓農牧民4500余人(次)。安排每個技術指導員負責指導10戶飼草企業(yè)(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有力提升了農牧部門干部技術指導能力和試點推進能力,有效調動了群眾參與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針對試點縣飼草種植、收割、加工機械不足,青貯設施缺少,資金緊缺的現狀,省農牧廳用改革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膽探索,開展了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本和財政資金借貸周轉2個創(chuàng)新試點。
一是與郵儲銀行合作,試點建立“授信池”,按照1:10的協議撬動比例,投入資金450萬元(每縣150萬元),撬動貸款用于飼草青貯相關機械設備購買貼息和青貯設施建設貼息,解決糧改飼試點財政資金少、需求資金過大的問題,連續(xù)兩年發(fā)放貸款都超過3000萬元。
二是采取“縣級人民政府擔保、企業(yè)借用周轉、補貼發(fā)放前返還財政”的方式,從項目財政補助資金中給扶持建設的3家青貯飼草龍頭企業(yè)分別借給周轉資金100萬元,用于購買飼草加工機械和修建青貯設施,提高了資金效率。
省農牧廳副廳長馬清德認為,雖然3縣通過貸款加大了飼草加工設施的建設,但飼草種植、收割、加工設備不足、青貯能力不強的情況仍十分突出。金融貸款門檻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青貯補貼標準過低帶動性不強,嚴重影響了群眾參與糧改飼工作積極性。
為此,省農牧廳建議農業(yè)部從國家層面,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協調,直接采取中央財政調控的方式,推動政府和銀行間的合作,提高對糧改飼參與主體的授信額度,降低貸款門檻,調動社會參與積極性,助推糧改飼工作由點到面的推開。
同時,建議提升糧改飼補貼額度,設立糧改飼專項技術支撐資金,鼓勵各地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開展適宜當地種植和當地畜種飼用的優(yōu)質飼草種植和青貯等系列技術研究。尤其是對青藏高原地區(qū)優(yōu)質飼草相關技術研發(fā)的資金和人才支持培養(yǎng)等方面給予支持。